中医妹:童童妈妈,你怎么看起来这么疲惫?
童童妈妈:哎,别提了,最近被宝宝折腾得夜不能寐。宝宝最近老是吐奶,刚喝完奶,嘴里像水龙头打开了,吐得他衣服全湿了,还弄得我一身奶渣,房间里一片狼藉。去医院检查又没有问题,医生让注意喂养方式,但是不论怎样宝宝还是要吐,让我心力交瘁,头发都掉了好多......
中医妹:童童妈妈先别急,让我来给你讲讲为什么宝宝容易吐奶?
为什么小宝宝容易吐奶呢?
东西吃进嘴里后会经历这么一段旅程:嘴巴——食道——胃,在食道与胃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入口叫贲门,贲门主要由食管下括约肌把守,这个括约肌就像一段“弹簧”,是食管和胃连接部位的一圈肌肉。当我们吞入东西时,这个“弹簧”就松开了,让食物能够进入胃,胃部一扩张,这个“弹簧”一收缩,防止食物再返回食管。
而新生儿胃容量小,胃呈水平位,连接小肠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,而连接食管的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,所以容易发生呕吐。
其实,新生儿吐奶是一个新生儿很常见的问题,但对新手爸妈来说,常常会显得手足无措。作为家长,我们留意一些小细节,可能会给宝宝吐奶的改善有些帮助。
宝宝吐奶,我们能做什么?
如果宝宝并非牛奶蛋白过敏,吐奶没有影响体重增长,宝宝也不会出现哭闹烦躁,可尝试从以下情况着手改善:
改善喂奶方式
1)提倡按需母乳喂养,喂奶时确保宝宝嘴唇和乳头合紧,包含大部分乳晕,避免不正确的吸奶方式误吸空气导致吐奶:
2)控制奶汁速度,如果母乳奶阵时妈妈可以用手指管控,奶涨明显时可喂奶前挤奶少许,以避免宝宝因为奶液流速太高而紧张,导致急速吞咽后反射性呕吐;
3)如需奶瓶喂养,宝爸宝妈们要注意冲奶粉时的手法,避免过度用力摇晃奶瓶导致气泡过多,喂奶时宝宝嘴唇包裹奶嘴较宽的底部,奶瓶倾斜30~45度,使奶嘴充满奶液,这些方法可以避免宝宝吞咽过多的空气,减少吐奶;
4)奶瓶喂养容易陷入一种怪圈,喂养者觉得宝宝把奶瓶里的奶喝完才算是“功德圆满”。宝宝吃多了,容易导致胃过度扩张,造成生理的胃食管反流。再加上宝宝的食管下括约肌能力弱,自然无法阻挡食物的反流,容易引起呕吐。因此尝试控制好每一顿的量,根据月龄选择相应的奶嘴控制流速,避免宝宝喝得过快,可减少宝宝吐奶的发生;
5)正确的拍嗝。对于新生儿,拍嗝非常重要。每一次喂养过程中可分2~3次来拍嗝。对于容易胀气、溢奶、吐奶的宝宝,分段帮宝宝拍嗝,可助于避免吐奶和胀气;
6)喂奶后尽量不要立即让宝宝平躺,尤其对于容易吐奶的宝宝。喂奶时以及喂奶后半小时内,抱起宝宝保持身体竖直30分钟,或至少45度角,可以帮助减少呕吐。
改善体位
恰当的体位是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、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重要环节。内科性呕吐(如胃食管反流)的宝宝可以在家人密切监护的情况下,采取体位护理,有助于改善呕吐情况。具体体位包括:
A、头高脚底斜坡右侧位:上半身抬高20°- 30°,身体朝向右侧,双臂置于身体两侧,轻度屈膝,每次30-60分钟。
B、俯卧倾斜位:奶后60分钟进行,头高脚低位,俯卧头面向一侧,双臂置于身体两侧,轻度屈膝,每次30-60分钟,这种体位必须要有专人监护以防发生窒息。
宝宝吐奶有哪些情况需要注意呢?
小婴儿吐奶大多是正常的,但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则需要重视:
▶呕吐绿色胆汁样的东西
▶呕吐有血性的东西
▶持续的大量的呕吐
▶生后6个月后呕吐频率没有缓解,甚至比之前增多
▶呕吐的同时有便秘/腹泻/腹胀等问题
▶频繁的呕吐导致宝宝体重增长缓慢、吃奶烦躁、哭闹甚至拒绝吃奶、哭泣和拱背,看起来像是在忍受痛苦等提示胃食道反流严重的情况
吐奶同时出现血便或大便带血、湿疹加重,要警惕是否牛奶蛋白过敏
如果有这些情况,通常提示着有消化道疾病或者全身性疾病,或者是呕吐已经影响到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,家长应尽快送宝宝就医。
如果宝宝呕吐呛奶了咋办?
很多小婴儿呕吐时因为奶量较多或者腹压较高,奶液从口鼻涌出。这个时候宝爸宝妈一定不要慌,不要着急把宝宝竖着抱起来,因为竖着抱奶液非但不容易被咳出来,反而容易进到更深的部位,导致呛奶会更加严重。
正确做法是:要立即把宝宝头转向一侧,如果呕吐物不多,宝宝呼吸平稳,可以用棉签或吸鼻器、纱布轻轻清理口鼻腔;如果呛奶严重,有青紫、呼吸困难,需要立即把宝宝趴在大人的腿上,上身前倾45-60度,头略低,拍打背部4~5次,有助于把奶汁或分泌物咳出来,同时迅速就医。
大多数的婴儿吐奶都是正常生理现象,随着月龄的增长,宝宝身体器官逐渐成熟,呕吐频率会逐渐减少的,一般在1岁左右基本消失,只要不影响体重增长,注意防止呛咳引起窒息就好啦!